
鸣凤山
- 分类:学术交流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11-24 09:55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荆山山脉有一佳处。其山势如微风吹出的波纹,逶迤匀称,绵延着一派苍翠。丛山间,有一峰独耸,其通体赭红,三面环水,状如即将引颈高歌的凤凰。当地人称之为鸣凤山,将它与武当山相提并论,呼作“武当远,鸣凤险”。自南北朝以来,历代达官贵人、骚人墨客游鸣凤山留下了诗词歌赋无数,成为一方道教圣地。
鸣凤山
【概要描述】荆山山脉有一佳处。其山势如微风吹出的波纹,逶迤匀称,绵延着一派苍翠。丛山间,有一峰独耸,其通体赭红,三面环水,状如即将引颈高歌的凤凰。当地人称之为鸣凤山,将它与武当山相提并论,呼作“武当远,鸣凤险”。自南北朝以来,历代达官贵人、骚人墨客游鸣凤山留下了诗词歌赋无数,成为一方道教圣地。
- 分类:学术交流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11-24 09:55
- 访问量:
详情
荆山山脉有一佳处。其山势如微风吹出的波纹,逶迤匀称,绵延着一派苍翠。丛山间,有一峰独耸,其通体赭红,三面环水,状如即将引颈高歌的凤凰。当地人称之为鸣凤山,将它与武当山相提并论,呼作“武当远,鸣凤险”。自南北朝以来,历代达官贵人、骚人墨客游鸣凤山留下了诗词歌赋无数,成为一方道教圣地。
自远安县城往西,涉沮河,穿过大片的民居,便到了鸣凤山的入口处。一湾绿水自山间蜿蜒而出,为一座堤坝所拦,泊成一个小湖。岸左为烟霞洞,每到冬季洞中有紫烟飘绕。岸右的红沙岩上,豁然刻着“鸣凤”两个大字,为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题。这潭水名为鸣凤河,清冽甘甜,鱼虾繁多,垂钓者,游泳者,四季不断。
路随河走,几经曲折,河右的崖壁上有一横缝,高两丈许,名为打子岩或多子岩。好事者常在河边捡一卵石,隔河投掷。若投中,则意味着将添一子。若不中,则意味着生命力不够旺盛,留人笑柄。也有虔诚者专为投石而来,一而再,再而三,得了神秘的认可后方满意而归。
忽有竹林夹道于前,葳蕤繁茂,随风摇曳,簌簌作响。幽深处,有石桌石凳。过一小桥,便是八卦回音坛。行至此处,往往会有游人奔了南边的云霞洞。洞在半山腰,有一尼姑在这里广行善事,信佛之人便在此处朝拜。信道之人则奔西北金顶而去。这佛道同处一山的现象,引得无数人追问究竟。据说,明末清初时,县署也建在山顶。路上行人如织,有的烧香拜佛,有的叩拜知县,有的一边拜佛一边拜知县。抗日战争期间,这里还住过军队,并与道人一同抗日,墙上的碑文里至今还有抗日名将吉星文的大名。坛边永圣宫气象宏伟,殿堂作法祭拜,可纳300余人。
鸣凤河绕主峰山脚而来,为风雨桥所拥,温润成一段碧绿的湖面。湖中央有一奇石,古称李石矾钓矶。现今的人们常在此处放生。若沿河而上,可从山南到达金顶。
过了桥,便是登临鸣凤山顶的第一道关口——头天门。据说,从此处登临山顶共有一千九百八十八步石梯。石梯时急时缓,林木渐次茁壮,大有幽静深远之致。地势平缓处,可漫步,可畅谈人生。险峻处,人行走其上,如斜插的木头,稍不留神,即有可能翻下悬崖。
临近金顶处有一方巨石,上刻“鸾凤常鸣”,书法工整。此石背后原是一尊雕塑,龟背上盘有一蛇,龟头上扬,蛇头下垂,似有无限缱绻之意。四周多孪生的花栗木,甚是奇特。
自金顶向南望,鸣凤河绕着群山轻歌曼舞。河边人家星星点点,白墙红瓦与绿树红山互相映衬,显出无限生机。往东望,鸣凤河贴着两条低矮的山峦,绕过小山包,融入沮河。原本枯索的石山之所以如此青葱,也许全得自这清水的滋养。待暮色渐浓,游客散去,香烛燃尽,这里便只剩风过树叶的清音。远处的万家灯火,闪烁着人间的温情与繁华,全然是另外一个世界。在众多山峰中,独有展观山的魁梧能与鸣凤山抗衡,可惜峰顶歪斜,气势便减了几分。山顶上的岩石形似游龙,头北尾南,正中建有道观。香客和游人远及荆襄、河南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殿外的绝壁之上,雕有龙头。龙头所向,为山涧绿潭。烧香者须面向深渊,走下十余步笔直的台阶,在龙角间三拜九磕,才算是心诚。有人为此景点做了一幅回文联:鸣凤山上山凤鸣,龙头香处香头龙。
下山可走南路。行三五十步,路左有一洞,洞里有一股泉水,清冽可爱,人称碧泉洞。古人在石壁上凿了沟渠和小池,以作生活用水。复前行,折而下,又一洞。站在洞门口可以采撷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故名朝阳洞。下山的路直而陡,无所依傍,绝壁险境尽收眼底。
鸣凤河自另一个山坳里款款而来。绕过山头,绕过荒野,在白色的沙石上肆意渲染,在宽阔的农田与兀立的丹山之间顾盼生姿。秋天,怒放的芭茅把这个宁静的港湾铺张得热闹而又苍凉。远处大畈的农田,成片的民居,则使这片山水散发出温暖的气息。路边的植物夹杂着挤在一起,任意生长。河水贴着鸣凤山的后脚跟,行约两公里后,便到了头天门。
上鸣凤山顶的第三条路叫东神道,路口在打子岩对面的观音洞旁。这条路既有南北二路的艰险,又最为曲折漫长,最大的优点是能从不同角度观看鸣凤山主峰的全貌。
几乎没有前奏,一抬脚便是陡得将要仰过身去的石梯,之后是裸突的石包。再往前,林木丰茂,沙路柔软。行约半里路,视野渐次开阔。八卦坛、风雨桥、文昌祠诸景尽在眼底。波澜起伏的群山,披着厚重的绿衣,偶尔在无意间露出几块红色的肌肤,端庄间暗藏风流。鸣凤山山体壮实,大面积裸露的红岩,充满阳刚之气。红壁上的道道沟壑,似是风雨抓挠出的沧桑,又似是饱满的生命力使然。据传,鸣凤山里藏有大量宝藏。一农夫临死前对后人说,他奉人之命,往山里挑了好几年的金银珠宝。藏宝位置却不知晓,只暗中听得“红岩对白岩”的谜语。
在山脊上浏览远景时,不知不觉便进入密林。小路百折千回,时而上坡,时而下岭,时而钻石洞。路上的景致也不断变幻,或者落叶绵软如地毯,或者树根与乱石错杂相间。至于纵横交错的古藤,树干上莫名其妙的花纹,反季节的红花绿叶,更是让人眼花缭乱。鸣凤山顶一直近在眼前,绕它行走近两个小时后,终于从一小路接上了上顶的路。
上一个:
大好鸣凤山 神韵宏道教
下一个:
鸣凤山上的三棵怪树
上一个:
大好鸣凤山 神韵宏道教
下一个:
鸣凤山上的三棵怪树
©2021 湖北宜昌鸣凤山风景区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宜昌 鄂ICP备18019993号-1